汉代画像砖的种类及制作工艺[12]

汉代画像砖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大类:实心砖和空心砖。

实心砖主要有长方形、方形、梯形、楔形及长条形等。其中,长方绳纹砖和方形花纹砖一般较规整,大小尺寸分别相同或相近;方形砖一般稍薄,主要用于墙体或铺地;长条形砖,这种画像砖形制一般狭长,具有随意性,因为它主要用于墓室之中,大小尺寸是由墓室结构决定的;小楔形砖主要为加固墓顶等用;梯形砖两端一般为榫卯结构,主要用于墓顶。另外,在以上各形制的画像砖中,均有一部分因建筑结构需要,带有子母榫。

空心砖多为大型中空长方形条状。最早发现的空心砖是战国的,砖的上下面及两侧面皆为平面,两端挖空成两个圆孔或长方形孔。空心砖主要用于建筑墓内的室。到了汉代空心砖又有很大发展。

汉代画像砖多采用翻模法、压印法、刻画法等制作工艺。

翻模法。在制作木模时,先雕制出各种图案和花纹,雕制的木模与其印出的画像是相反的。一般先在木模上贴泥,拍打牢实,翻倒脱模,在制作泥坯的过程中,画像同步产生。这种砖的画像多成弧形凸起在砖面上,有的细部用阳线表示。这时河南南阳地区空心砖画像制作有独特的方法,受南阳地区汉画像石的影响,汉画砖的画像大部分是制坯时利用木模内先雕出画像,然后翻倒脱模,一次成像。

压印法。模制泥坯半干时,先以木质或陶质小印模在上面印出画像。模子有方形、长方形、圆形、柏树、人物、豆点型、动物、飞禽等各种图案。一般来说,小条砖和楔形砖侧面的纹饰基本是用一模一次印成。在大的泥坯上模印,往往用两种或多种模子交替,反复使用,图案呈连续性的。在印制前大多有一定构思,这样出来的画面繁而不乱,整齐如一。

刻画法。在泥坯未干前,用尖利的器物在上面划出阴线段,勾成人物或动物等各种图案,有个别画像是工匠用铁扦或木棍随手画出来的。

注释:

[1]河南省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.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[J].考古学报,1990(4).

[2]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.中国考古学·秦汉卷.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.2010.

[3][11]杨孝军,郝利荣.汉画中“捞鼎”的社会意义及其生死象征.东南文化,2011(2).

[4]周到,吕品,汤文兴.河南汉代画像砖.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.1985.

[5][6]巫鸿.武梁祠: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.三联书店.2010.

[7][8]山东省博物馆网站:http://www.sdmuseum.com/gcbd_show.aspx?id=2387&cid=41.

[9][10]傅惜华.汉代画像石全集·二编.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图谱丛刊之一:图八七、八八.

[12]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.汉代画像砖制作工艺.合作经济与科技.2012 年7 月号下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