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山兀鹫,高山兀鹫栖息于高山和高原地区,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。头颈部无正羽,你可能觉得它会冷,但细看之下覆盖一层白色绒羽可以保暖。图片来源:©Alex Bayly
胡兀鹫,胡兀鹫喙边缘有类似胡子的羽毛,辨识度很高。图片来源:©Marc Galvez
经常有人将秃鹫和高山兀鹫、兀鹫搞混,它们都喜欢围在腐肉周边成群结队的进食,还有那显眼的秃脑袋。怎么区分呢?首先我们区别一下秃鹫和兀鹫。
© Shahrzad Fattahi 哥俩好(左:秃鹫,右:兀鹫)
这两种鹫羽色上就很好辨认,秃鹫偏棕黑色,高山兀鹫相对偏黄白色;再看头和颈部的羽毛,秃鹫没你想像的那么秃(颈部羽毛茂密,后脑勺覆盖绒羽较长),高山兀鹫和兀鹫比你想像的还要秃(头和颈部皆覆盖短绒羽)。
左:兀鹫,右:高山兀鹫
再看兀鹫和高山兀鹫,兀鹫的体色更深,且在中国少有分布。
那开头的鹫类是哪种呢?
下方评论区告诉我们吧~
全世界共有23种鹫,其中16种属于鹰形目鹰科,7种属于美洲鹫目(该目仅7种,见图中红色区域,所有分布于美洲大陆的都叫美洲鹫)。美洲鹫与其他鹫类亲缘关系较远,因此单列一目。
鹫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它们承担了自然界中清道夫的工作,这跟它们的食腐特点分不开。尸体腐烂会产生病原体,散播疾病,而鹫类专门以尸体为食,快速消灭所有的肉和能吃的骨头,最大程度减少病原体的出现。因此它们在保持环境清洁和阻止疾病传播、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。
图片来源:
https://xsj.699pic.com/sou/maocangzhu.html
为什么鹫类吃了这些污秽的东西却不生病?首先它们的胃非常强大(酸性极强),足以杀死摄入的大部分细菌。另外,它们与一些致命的细菌(如梭状芽孢杆菌和梭状杆菌)形成了共生关系,这些细菌适应了鹫类严酷的肠道环境,并可助其进一步消化分解食物。
梭状芽孢杆菌 图片来源:
https://wenku.baidu.com/view/9460a86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0.html?_wkts_=1693294846435
由于食腐,多数鹫类脖子和头并无体羽覆盖(部分有绒羽),在啃食尸体内部时不用担心弄脏羽毛,绒羽沾染血污后也易于清理,防止细菌滋生,皮肤亦可接受太阳照射而消毒。而且多数鹫类脖子下面有一圈长羽毛,像餐巾一样,防止取食时弄脏身上的羽毛。这些适应食腐的特征使鹫类在大快朵颐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。
图片来源:Nikolay Stayko
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种类的“秃度”大致判断它们怎么吃?吃什么?比如头和脖子全秃的主要吃大型尸体,一般需要把头和脖子深入尸体内部掏(如兀鹫属)。如果只有头或部分脖子秃,说明主要吃小型尸体或碎块,这样不会弄脏脖子上的羽毛(如大黄头美洲鹫)。
©Chuck Gates 大黄头美洲鹫 Cathartes melambrotus
23种鹫中有3种称不上“秃”,它们就是棕榈鹫(Gypohierax angolensis)、胡兀鹫和白兀鹫(Neophron percnopterus)。为什么这三种鹫汇成一股清流呢?还是与它们吃的食物有关,棕榈鹫的食谱中一半以上都是水果,也捕食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,食腐对象多为小型动物。胡兀鹫的主要食物是骨头和骨髓。白兀鹫主要吃大型尸体的碎块,也捕食弱小受伤的动物,偶尔吃鸟蛋。所以食性和习性决定它们没有秃的必要。
左:©Chris Wood 棕榈鹫 右:©Stefan Hirsch 白兀鹫
世界上23种鹫中11种为濒危(EN)或极危(CR),有些数量极少,有些数量相对较多但正在迅速减少。不同地区的种类面临的威胁不尽相同,最普遍的是中毒:
01
故意毒杀——非洲南部和中西部
因为当地人的信仰,人们毒杀鹫类以获得它们的身体部位从事宗教和医疗活动。
02
抗炎药中毒——南亚
双氯芬酸钠能够治疗动物关节疼痛,在动物生命最后阶段时被大量使用,以延长牲畜的工作寿命,死亡后,该物质在尸体内大量积聚。当鹫类吃掉尸体时,便会大量摄入这种化学物质,导致严重的肾衰竭而死亡。
03
误食毒杀野狗等哺乳类掠食者的饵料中毒——其他地区。
其他主要威胁还包括食物减少、触电(能源基础设备)、栖息地丧失等。
鹫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是加州神鹫(Gymnogyps californianus),目前仅有500多只,最主要死因是误食猎人射杀后未取回的动物尸体所致的铅中毒。好消息是人工繁殖和野化放归的保护措施取得初步成效,种群数量正在缓步增长。
© Thomas Creel 带有个体标识的加州神鹫
很多鹫类虽然不像加州神鹫一样有如此少的个体数量,但它们的数量正在锐减,亟需有效的保护措施,比如加强公众宣传,提供干净无毒的食物打造“秃鹫餐厅”等。
虽然鹫类外表丑陋,但它们是默默无闻的“最美清洁工”,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。因为它们,才有了干净的环境,有了可持续的未来。
作者:高铭(藏品管理部)
专家审校:何长欢
责任编辑:郑钰
编辑:付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